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二, 3月 22, 2005

期待符合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公用費率調整

聯合國於1992年訂定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今年的主軸為「生命之水」。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卻也會帶來災難,對社經發展及人類福祉有決定性的衝擊。根據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永續環境指標(ESI)顯示,台灣年平均降水量為900億噸,人口2300萬,水資源利用率不到20%,為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水資源的保育在台灣是不可稍懈的重要工作。

在世界水資源日之時,我們期待聽到台灣政府對水資源問題進行反省與檢討,不知是刻意還是偶然,謝院長在三月二十一日答詢王昱婷委員時答覆任內不調漲水電瓦斯等民生物資價格,隔日改口說六月以前不調漲,這是謝院長上任以來首次明確對水資源管理表達的一個態度,在世界水資源日發表這一立場,完全沒有宏觀的角度與負責任的態度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我們對行政院的膚淺和短視感到失望。

水是重要的民生物資,但水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根據經濟學的供需法則,倘若供給的價格越低,需求量就會越高。過去的思維認為自然資源是源源不絕可以無窮盡的使用,因此水費的價格只考慮水利設施的成本卻沒有考慮其他被隱藏的社會成本,例如:水利設施所破壞的生態棲息地、水庫優氧化所釋放的溫室氣體、解決水庫淤積所需的維護費用及後續除役和再興建等成本;目前這些被隱藏的社會成本都是全體民眾埋單,並沒有被反映在消費價格上。也因此,當水費過低的情況下,儘管有節水的新科技,消費者在評量投資成本後不見得會選擇節約水資源。譬如台塑在麥寮的開發案,有大量的水需求和完整的水域,最適合發展海水淡化廠,但台塑寧願要求政府替他蓋一座湖山水庫,只因水費實在太便宜,台塑賺越多,人民損失越多。所以,水資源不應是菜市場賣蘿蔔,秤斤秤兩的討價還價,沒有符合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政策,所謂任內不調漲或是三個月不調漲都只是賤賣國家資源、欺騙小老百姓的口號。

民生物資價格的波動的確影響國民生計,但這只是在缺乏社會安全機制的國家裡會呈現的結果。倘若台灣有如歐美似的社會安全機制,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等,國民繳給政府的每一分錢都能確保其生活上有保障,就算水電瓦斯費貴一點,繳納的稅金高一點,人民也是心甘情願。反觀國內就是因為缺乏社會安全機制,老人年金有一搭沒一搭的發放;國民年金如同林岱樺委員日前質詢謝揆一般,錢在哪裡還不知道;健保一方面取消常用藥品的補助,一方面計畫七月調漲。生活在如此沒有保障”隨人顧性命”的社會裡,民生物資的調漲當然對小老百姓的生計影響太大。沒有前瞻性與整體性的計畫,我們當然反對任何民生物資的調漲。

星期日, 3月 20, 2005

罪惡的是人,還是塑膠

紙杯和塑膠杯那個比較環保?保麗龍餐盒和紙餐盒又是那個比較環保?

我想大概九成的人會毫不猶豫的認為紙製品絕對比塑化原料製品來得環保,因為紙可以分解而塑化製品則是萬年不腐。但是評量一件商品的環保與否,除了該商品本身的材質之外,難道沒有其他該思考的部份嗎?商品之所以是商品,除了它本體作為物質的存在,還有它在市場裡具有的流通和生產關係。所以評量一件商品是否對環境友善,不能只從商品本身的材質著眼,應該站在資源有限的立場,從更高的位置檢視自然資源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中的損耗。所謂的「永續發展」-是我們不以自然資源的損耗來換取便利的生活,進一步說,因為資源的有限性,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能控制整體自然資源的損耗以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原則。

回過頭來看紙杯/塑膠杯和紙餐盒/保麗龍餐盒的問題,保麗龍等塑膠免洗餐具,過去背負著一個罪名:丟到掩埋場萬年不壞,丟到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因此,兩年前環保署長郝龍斌和白冰冰聯手扮演星際戰警來打擊罪惡的塑膠容器。但是,我想當時的郝署長忘了思考一些問題,為何這些保麗龍等免洗餐具會被丟到掩埋場或焚化爐?這些免洗餐具業者有沒有繳交回收基金?如果有,那這些餐盒、塑膠杯等為何沒有進到回收體系,沒有回收再生產成其他商品?將餐盒和塑膠杯丟到掩埋場或焚化廠,因而造成環境破壞的兇手是誰?是民眾用完就丟的消費習慣?還是只會作秀卻無力建立和管理回收體系的官員?

檢視台灣這兩年限塑的成果,我們每個天消耗17,250公斤的食用容器紙板用來製作紙杯和紙餐盒,也就是等於每天砍掉345棵長成的樹,估算我們每個月所消耗的紙板原料等於兩座青年公園的樹木。紙杯和紙餐盒為了要能夠防水,必須在表面塗蠟或聚乙烯,因此紙製容器屬於複合性材質,跟鋁箔包飲料盒一樣在目前的回收體系裡是無法回收再利用。此外,食用容器紙板是原生紙漿漂白製成,也就是說紙製容器的製造過程除了需要伐木之外,其耗水和漂白的製程對環境資源的傷害也是不遑多讓。最後,因為其無法回收再利用,製造此商品所損耗的自然資源僅為了一次性的消費就被丟到掩埋場或焚化爐,如此的資源使用模式是最浪費且沒有效益的。

承上所述,倘若沒有建立資源回收制度,純粹比較塑膠和紙類這兩種材質何種比較環保是沒有太大意義,反正都是用了就丟到焚化爐或掩埋場,一種無法分解,一種消耗林木資源,有誰敢說砍樹比較環保。相反的,如果有完善的回收體系和資源再利用的商業流通模式,塑膠和紙類,這兩種材質孰優孰劣就顯而易見了。因為塑膠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特質,資源在被人類擷取後到進入最終處理的過程,其使用週期是比紙類製品長更多。站在永續發展的立場上,實在不懂何以塑膠要背負著破壞環境的罪名。如果人類不改變用完就丟的一次性消費模式,自然資源都將會被損耗殆盡。

所以,罪惡的到底是人?還是塑膠?

星期四, 3月 03, 2005

勇於面對事實,明天才會更好

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各國環境永續指標(ESI)的排名,其中台灣名列全球第145名,在全球參與評鑑的146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三月四日立法院召開一場關於環境永續指標(ESI)的公聽會,行政單位竟然只是以台灣未參與國際組織因而數據有誤為推託之詞,以一兩項指標有誤來掩蓋ESI顯示台灣環境全面性的惡化的事實。行政單位絲毫沒有反省能力和改革魄力,在野時期所堅持的環保理念在這五年完全繳了白卷。

環保署針對ESI所提出的說明中解釋,以單位面積作為計算標準不利排名,且台灣在都會區空氣品質、環境健康等方面均較全球平均值佳。但所謂「環境負荷」原本就是以單位空間所能承受的環境衝擊作為定義,難道要以排放總量作為排名依據?那小國可無限制的污染而大國動輒得咎,這豈是一個負責任的專責單位所說的話。台灣地狹人稠、環境負荷重本是政府單位的課題,環境健康較全球平均值佳只代表是台灣人體質好、福大命大,環保署竟以此來說口,真是厚顏無恥。

環保署解釋台灣有九筆資料從缺、七筆資料為推估值,影響整體排名。但細究這七個推估的項目為:室內空氣污染、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腸胃感染死亡率、兒童呼吸系統死亡率、營養不良百分比率、提供國際與雙邊合作援助、進口污染物的百分比等。以上只有「室內空氣污染」屬於第一大類的「環境系統」 (Environmental System),而此大類評比17個指標,台灣排名為最後一名(146名)。另外,「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屬於第二大類的「減輕環境壓力」 (Reducing Environmental Stress),此大類評比21個指標,台灣排名倒數第三(144名)。這兩大類共計38個指標是肇使台灣整體排名殿後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兩項指標採用推估值,根本無法影響整體評估的結果。環保署企圖掩飾過錯,不肯面對環境全面性惡化的事實,只想保住官位,如此駝鳥心態就算名次真的能上升幾名又如何?
在世界經濟論壇所公佈的數據中有幾項具體指標呈現台灣當前的環境生態已瀕臨破產的危機:

1.水質問題
水質的評比,除了有爭議的「導電度」外還有「容氧量」、「含磷濃度」和「懸浮物」等總共四項。環保署解釋因為資料引用問題,導電度應該與全球平均值差距不遠。但「容氧量」僅有6.10mg/l,離全球平均值8.67mg/l尚有一大段距離,排名120名。「含磷濃度」0.18mg/l,排名全球104名。「懸浮固體」5.25mg/l,在有提供資料的29個國家中僅比中國和印尼好,排名倒數第三。水庫優氧化、大量使用肥料、缺少衛生下水道都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問題,為何不見環保署提出任何的解釋和解決辦法。

2.空氣污染
煤耗、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和機動車輛密度等屬於「減低空氣污染」項目等五種評比,總排名全球最後一名 (146名)。其中機動車輛密度全世界第四名,其排廢佔有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總量50%和40%以上,且交通擁塞所損耗的社會成本之高無以算計,政府應提出積極手段。環保署對這部分只有一句話解釋:「台灣環境負荷高,以單位面積計算不公平」。如此無能的官署怎能讓人接受。

3.土壤損耗
每公頃肥料使用量全世界第二名、每公頃殺蟲劑使用量全世界第一名。台灣在發展高密度精耕的情形下,土壤養分已經面臨枯竭。荒唐的是,農民投入如此大的成本在肥料和殺蟲劑並且犧牲的台灣的土地資源和環境生態,如此所發展的農業卻養不活農民,從而才有白米炸彈的出現。政府單位的算盤不知怎麼打的,生態資源損耗的如此沒有效益,官員是麻木到極點。

4.能源效益
台灣「能源效益」11.28萬億焦耳/ GDP(百萬美元),排名全球116名,將近是全球排名中位數5.91萬億焦耳/ GDP(百萬美元)的兩倍。台灣的「水利和再生能源使用率」1.55%,排名109名,距離全球平均數12.84%幾乎是天差地遠。能源效益低顯示台灣還有很大的節能空間,水利和再生能源使用率低,顯示在再生能源的運用,國內是遠遠落後全世界的腳步。

面對這些台灣生態環境全面惡化的事實,我們政府官員的態度卻是如此麻木不仁、欺上瞞下,這絕對是台灣之憂,人民之患。在此新閣揆上任之初,國際上出現了這樣一張環保成績單,正好可以讓新閣揆作一個參考,以符合謝揆一再強調的「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中的「環保生態」和「環境景觀」等兩代主軸。過去的用人和政策不好,未來正好有改過的機會,這未嘗不是台灣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