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日, 8月 24, 2008

公平貿易公平誰?

昨日參加台灣公平貿易論壇的小型聚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有些精彩的問題來不及回應與討論,試著做些筆記...

1.A君問:公平貿易到底公平誰?
其實A君後來自己所述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公平貿易運動就是那些發達國家(殖民母國)的救贖行為。所以,公平貿易當然是公平農民,而不是公平消費者。它的邏輯是,公平的對待農民,才有可能期待農民會公平的對待土地。所以,生態、環保或所謂的「有機」是公平貿易的副產品。
倫理消費運動在咖啡產業的實踐有好幾個系統,「公平貿易」只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鳥類保護」、「雨林聯盟」、「蔭栽」、「有機」、「UTZ」、「Deterra」等。每個系統都有他的認証標準,每個標準背後代表的是它在「倫理」上所訴求的重點,有社會倫理、有生態倫理、有生產倫理,各項標準不衝突,但有主從之別。

2.B君問:為什麼要減少說故事的成本?
在1997年以前,總共有14個國家的組織進行公平貿易的推廣,雖然公平貿易運動已經倡議了四十年,但是力量還是非常微小。原因在於「缺乏一致的標準」、「缺乏統一的識別」。每個推廣組織的標準不同時,消費者的信賴感就無法累積(舉例:比利時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元、荷蘭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5元、英國認為2元才公平,最後消費者無所適從),所以,才有1997年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的誕生。FLO花了5年的時間完成各種產品的認証與授權標準,2003年在全世界同時推出新的認証標籤(美國、加拿大、瑞士等三國的標準統一,但標籤沒換),公平貿易才算有一個運動規模(這幾年「公平貿易」這個詞很紅火的原因在此)。因為FLO解決了標準與識別的問題,所以,2003年起至2006年止,公平貿易的貿易量每年超過50%的成長(FLO的2007年年報)。這個貿易量代表的不是這個產業很賺錢,而是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因為公平貿易的認証系統而被照顧。
說故事是必要的,1997年以前都靠說故事,但如果要擴大倫理消費運動的規模,不能只靠說故事。我們不是賣故事、不是賣愛心,如果希望有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就需要系統性解決方式。

3.關於童工
禁用童工是個原則,FLO在執行上依據產業、產地有不同的標準,更具體的原則是「兒童參與生產的同時,不會妨礙他們的教育、玩耍和健康,工作時得到充足的營養膳食」。更詳細的標準與規範都在FLO官方網站中關於生產者認証部份的說明裡。

3.關於認証與標準的效益
我常開玩笑說,等到某天忠孝東路上那些跑單幫擺地攤的也說是「公平貿易」產品時,就代表我們成功了(~冷笑)。就如同「有機」一樣,連傳統市場拎一個扁擔賣菜的阿伯也會朗朗上口說,這我自己種的、自己吃的,你放心,沒灑農藥,都是有機的...

我不是貶抑賣菜的阿伯,或許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我是個消費者,可能會去他的菜園看一看。但我自許自己不只是個挑剔消費者,做為一個運動的倡議者,如何讓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才是我關注的事。

特別是公平貿易的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品不同,有機或非有機,拿去化驗就知道,可是在公平貿易的體系裡,同一棵咖啡樹、同一棵可可樹、同一株棉花、茶樹,結出來的果子命運大不相同,有的果子很幸運的賣給公平貿易商,農民拿到比較好的價錢,可以大部分的果子還是進到自由貿易市場,由期貨市場來決定價錢。所以,公平貿易認証,認証的不是產品,而是每個交易主體之間的買賣關係是否公平,「透明」是判定交易關係中最重要的精神與原則,每一個交易的環節需要稽核的重點也在此,否則進一噸、賣十噸(其他九噸也驗不出來),不但傷害農民利益,也傷害消費者感情。

聽到認証,或許很俗氣,但那是個運動發展的軌跡,就如同我昨日所說,「公平貿易」這四個中文字,大家都認識,但如果不了解這個運動發展的軌跡與歷史課題,就會無法分辨到底公平貿易要公平誰。

此外,許多人或許認為認証需要花很多錢,需要投入很多資本,實際上,生態綠是幾位曾經在非營利組織或現在在非營利組織的窮鬼組成的,不是開著賓士賣公平貿易豆,也不是花了400多萬買一間店面來賣公平貿易咖啡。我們能夠負擔認証的成本,對於開賓士的、買店面的應該只是舉個小指頭般容易的事,特別是開賓士的自稱一年有好幾百袋的銷售實力,那不是更輕而易舉?(那自稱幾百袋的,怎麼算都只有三隻公平貿易豆,光三隻豆可以賣幾百袋,還可以供應公平貿易的義式咖啡,那才真讓我佩服!!)所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Licensee。

台灣可不可以有自己的公平標準,或許可以有(如果這樣可以比較有尊嚴與主體性),只是台灣如果要發展自己的系統,或許應該先看看那些國際組織是怎麼做的,現在Goolge這麼方便,連Google翻譯都讓語言再也不是問題,花時間在冥想,還倒不如具體的看看別人多年來實作的成果。

看看台灣「有機」這兩個字的發展狀況,到底「有機」是個標準,還是個形容詞?如果有機是個標準,對農民、農地、農業有利還是商人有利?當有機變成形容詞後,又是誰得利?認証有它的缺陷,不可否認也解決些問題,如果否定了認証,又如何解決人人有一套說故事的劇本,各唱各的調的問題?

一個總和58個生產國,21個倡議組織共同制定的標準,是單一還是多元?因為不想跟人家一樣,說一套自己的方式,是標準的單一(自己訂的),還是利益的多元?這問題有點複雜,或許值得好好想想....

星期二, 6月 03, 2008

關於單車通勤

這篇是今年NGO環境會議中,為了單車通勤議題所寫的書面資料。

---------------------------------------------

小汽車使用的浮濫
根據交通部在2006年所做的「台灣地區自小客車使用調查報告」指出,約有13.8%的自小客車的使用者每日通勤距離只有0-5公里,另有24.5%的使用者通勤距離是5-10公里。也就是說,這些通勤距離在10公里以下的自小客車使用者如果願意花30分鐘騎自行車,而非花30分鐘塞車,我們的道路與停車場馬上會釋放出38.3%的空間,空氣污染的狀況也會大幅度的降低。

每種交通工具都有它最適合的角色與最有效益的運用方式,從38%的自小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小於10公里即可看出,台灣地區地小人稠,特別是都會區的尺度不大,本來就不該以小汽車作為主要的通勤方式,該是城際運輸的工具,卻變成短距交通工具。以台北市為例,方圓十公里的區域,幾乎涵蓋了人口密度與經濟活動密度最高的區域,甚至台北縣居住密度高的區域(中、永和、板橋、三重、新莊)距離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也在10公里的範圍內。整個大台北地區都不該以小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但我們卻每天都在忍受塞車、噪音與污濁的空氣。

作秀心態的自行車政策
2004 年交通部所製作的交通政策白皮書,沒有一頁的篇幅有提到自行車;長久以來,台灣交通部門眼中的私人載具就只有小汽車,從來沒有把自行車視為一種交通工具,甚至連摩托車有所謂的專用停車格也都是近年來的事。雖然這兩年興起一股單車休閒風,單車的運動人口突然間增加了許多,但是提供給單車的設施卻是少的可憐,而且多是集中在城郊的休閒車道,而非具有真實減碳意義的通勤用車道。就算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目前自行車道的總長為160公里,扣掉河濱自行車的長度後,就僅剩60公里,如果在扣掉連鋪面都沒有更換,在濕雨氣候會把騎士摔個四腳朝天的人車並用車道,剩下堪用的市區車道寥寥無幾。

兩年前法國公共自行車租賃的推動得到國際間許多的關注,台北市又想要東施效顰,推出信義計劃區的公共自行車租賃計畫。充斥著名牌精品與娛樂場所小小兩平方公里的面積裡,原本是可以漫步悠遊的商業區,未來卻要設置數十個租賃站,用自行車取代掉漫步血拼的浪漫,整個計畫只看到商業廣告增加露出版面的機會,見不到減碳效果的實質效益。自行車,再度成為政治人物的作秀道具!倘若在信義計劃區內真要落實減碳,要提供逛街購物的民眾從捷運站接駁到百貨商圈內,還不如輔導計程車改為三輪黃包車;就如同2003年倫敦實施塞車稅(Congestion Charge)後,柯芬園(Covent Garden)週邊興起的創意三輪黃包車,為觀光勝地增添更多歡樂輕鬆的風味。

重心失衡的交通政策
每次說到自行車全面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時,常常面對的第一個質疑就是,騎自行車太危險!沒錯,當我們檢視台北市從1997年到2003年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報表時,單車事故身亡的人數每年8人左右,汽、機車事故身亡人數都是逐年降低,短短八年就減少六成,加起來一年不過50人。可是如果比較政府投入安全宣導與夜間臨檢的人力資源,為了保護汽、機車騎士的安全,公部門所投入的資源非常龐大。相對之下,根據消基會的調查,至今仍有七成民眾不知道自行車未裝頭尾燈要受罰。可見自行車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並非自行車本來就不安全,而是政府投入在保護自行車騎士安全的資源與能量根本不足,而非自行車這項交通工具不安全。細究那八年總共61件自行車騎士死亡案例,每一件都是因為騎士違反交通規則而死亡,沒有一件例外,更加證明了政府部門對於自行車的漠視。

去年交通部終於開始願意承認自行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而且願意推廣;台北市也洋洋得意的說每年增加了多少的自行車道,或者舉辦多少無車日活動、有多少民眾參與。只見交通部門的官員很開心的誇口說要增設多少車道,卻不見宣示自行車通勤使用者每年要成長多少。可是如果真要落實減碳,自行車與汽機車一定是競爭關係,唯有將汽機車使用者導向使用自行車,才有減碳的實質效果。如果自行車只是一種休閒運動,那也不過就是跟打網球、打籃球一樣,騎自行車本身跟減碳是沒有關係的,所以自行車如果不是放在減碳的目標下、如果沒有替代掉內燃機引擎的交通工具,騎自行車跟環保是沒有關係的。因此,站在環保的立場,我們必須檢視自行車是如何被使用的,而非只是看到自行車被使用,而且,光是興建自行車道是完全不夠的,比較政府為汽車興建了多少的停車場,為取締酒駕投資多少人力,自行車通勤的環境需要多方面的同步進行,許多措施的成效(安全宣導、釋出停車空間、跨河便橋),或許成效比興建專用路網要快的多。

上路吧,別再等待!

許多人猶豫,現在的路況與交通環境究竟適不適合騎單車?如果從安全性考量,自行車的速度慢,絕對比摩托車安全,既然都已經可以接受機車上路,自行車又有何不可。單車上路只要遵循交通規則且做好基本的安全防護,就不需要特別擔心安全的問題;沒有車子會故意撞單車騎士,不幸碰到冒失鬼的機率,跟騎機車被撞或走在馬路上被撞的機率是一樣的。
另外有人覺得市區的空氣太差,不適合騎自行車。其實市區裡的污染源主要都是移動污染源(汽、機車),而上下班時間的車陣中,因為車車相連,每台車的前頭進氣、後頭排氣,就如同排成一列的電風扇,前車的廢氣被後車吸入後又往後排,所以熱廢氣在都在車道當中形成一個隱形風道,這條風道的污染濃度是最高的,而且就像一條隧道一樣,僅有少數的廢氣往兩側溢漏,這就是所謂的「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單車騎士因為在最外側,而且口鼻高度較高,所以吸到的廢氣比穿梭在車陣中的機車少了許多;而且因為單車的速度與機動車輛相差甚大,單車不會一直貼在某根排氣管後面,況且,當汽機車超越單車後,行進到單車騎士的正前方時,已經距離五公尺以上,反之,一群汽機車走在馬路上,因為速度相近,當後車貼著前車時,距離太近反而吸到的廢氣會最多。所以,只要真的上路就可以解開許多關於單車通勤的誤解與迷思。上路吧,別再等待!

星期二, 3月 25, 2008

全球化 台灣的下一課(載於中時論壇 2008.03.25)

雖說國民黨這次大贏二二一萬票,也創下歷年總統大選的最高得票數;但與四年前總統大選相比,也不過就是有一百萬人從原本支持民進黨轉而支持國民黨,又或者說十個人中有一人改變了投票的意向,所謂的中間選民,大概就是這個區塊。與其說中間選民是厭惡了貪腐的民進黨,還倒不如說中間選民是擔心台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邊緣化,因為曾經支持過民進黨的中間選民,應該不會認為國民黨這塊招牌比較清廉;所以從兩黨得票的版塊看,民進黨輸掉了濁水溪以北的版圖、以及所有的直轄市與省轄市,或許這代表著經濟活動密集的區域是無法再忍受為了抽象的本土意識而進行的鎖國的政策。

 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台灣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從民主化的課堂中結業。儘管許多人認為現在政治情勢是倒退二十年,又回到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但是一黨獨大與獨裁專政畢竟不同,言論自由、資訊公開、司法獨立、人權保障等等問題已經在這二十年的民主化浪潮中前進一大步,雖然不盡滿意,可如今人民選擇埋葬當年的人權律師,某種程度已經代表那些問題已經不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民意如流水,並非民意喜新厭舊,只是失敗者沒有掌握住浪潮與趨勢。

 四年前陳水扁在毫無政績的情況下險勝,只因連、宋還穿著前朝的衣冠,在民主化的浪頭下不得不低頭。同理可證,未來的四年,倘若民進黨仍固守著本土意識而忽略的全球化的發展,馬英九只需開放三通,就算毫無其他建樹也可以輕鬆連任。全球化年代的政治操作,絕對不是圍堵與對立,中國承接了全世界的資金與目光,台灣若要站在全球化的浪潮上,就不可能不面對中國。因此,開放三通就如同二十年前的解嚴一樣,誰能衝破這到關卡,誰就站在不斷追高的浪頭上,而且,只要開了門,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是誰也擋不了的。

 全球化時代,人流是重要的表徵,因工作、婚嫁、求學等因素而旅居海外是非常平凡的事。民進黨操作馬英九的省籍、綠卡、以及回國投票藝人等議題是非常不恰當,從結果也顯出這種操作是得不到中間選民的認同,而且未來可操作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因外籍配偶、混血子女只會越來越多,連美國都可能出現一位黑人總統,台灣怎可能確保未來的領袖一定要是純種的台灣人。

 社會學大師紀登斯曾說:全球化是個必然的趨勢,只要它不失控。換句話說,全球化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卻是一件不得不面對的事。開放三通之後,台灣將把全球化的拼圖接上最後且最大的一塊,未來的衝擊有正有負,總之這塊拼圖是再也拿不掉了。兩岸交流的屏障屏除後,環境生態、農業發展、勞動權益等種種問題將會浮現,嚴苛的考驗著民間社會與政黨的應變能力。如何治理一個與中國接軌的全球化下的台灣,而且還能保障台灣的利益,這才是各個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課題。

 客觀的說,民進黨在地方的執政成績普遍比國民黨優,何以這八年的中央執政經驗卻是一敗塗地,原因就在民進黨從來沒想像過一個全球化下的台灣是什麼樣貌。令人感到憂心的是國民黨的施政能力不佳,卻只是風水轉到了正確的方向而坐上大位。現在說三通就跟二十年前喊民主一樣簡單,可是未來二十年因為全球化而衍生出的問題,以目前國民黨的體質看起來,台灣可能也不見得會風調雨順。

 倘若民進黨還要以確保台灣的主體性為訴求來在四年之後國民黨競爭,恐怕再也無法以辱罵、敵對的鎖國方式來選舉,應該提出全球化下的台灣願景與治理能力的證明,所以,本土化的民主進步黨能否脫胎換骨成為全球化的民主進步黨,才是關係著國民黨是否會掌權二十年的關鍵。

星期一, 2月 18, 2008

尋車記

今天晨間新聞: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523391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354-1.html

我昨晚熬夜寫著「台北市自行車政策研究」的標案,整夜沒睡所以正好看到晨間新聞,於是無視已經極度疲累的身軀,抱著滿懷希望到大直派出所看看能否找到我的小白,我深怕晚了一步,我的小白就被人冒名領走。九點半到了那,大約有十多個像我一樣的人在找尋自己的愛車。

現場看到一個男生,很高興的找到他的愛車,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一樣敗興而歸。另外有一個看起來像個路人甲的阿婆,手裡牽著一輛很舊的腳踏車在門口跟警察吵說某一輛是她遺失的車子,警察似乎認為她是路過打秋風的,要她拿出購車證明、照片或者報案三聯單,而後看她悻悻然離開。

現場兩百多輛車,看起來都是通勤車為主,心裡想...沒有一台比得上我的小白,勾不起我混水摸車的邪念,瞄到一台新聞說價值十萬元的TCR,我笑了出來,那一台配上SORA等級的零件,怎會價值十萬,不知是警察不識貨還是記者看走眼,呵呵!

離開前我問了警察,還有沒有其他「庫存」,警察說,如果這裡沒有,就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你的車子有被拆解或轉賣的價值,所以你要節哀;二是偷你車的集團可能是另一個,很抱歉我們還沒抓到....

聽到警察跟我道歉,我也只好離開,看來,我的小白是沒有機會再回來了,那一支整塊鋁鍛造CNC切削的絕版龍頭、DURA ACE九段後變...再也回不來我的身邊啦!

星期二, 1月 15, 2008

後扁時代的社運之路(2008.1.15/載於中時論壇)

從三年前單一選區兩票制的修定,許多人早就預言民進黨會在這次國會的選舉上挫敗,只可惜社會進步力量並沒有因為兩票制而奪得席次;反倒是在野八年,不曾提出過任何進步性主張,也不曾與任何社會進步力量合作的國民黨,只因民進黨的墮落與傲慢,就獲得了空前的勝利。這種「矯枉過正」的後扁時代政治結構,民間社會是否會就此認同新威權時代的穩定發展而趨向保守,還是社會運動會成為民進黨失業政客的疏洪道而讓街頭運動的烽火再起?

 在民進黨未執政前,許多社運力量集結目的都是為了打倒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這種高度政治化與投機的利用社會運動,曾經在民進黨執政後迅速的掏空社運資源;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曾經聽到某位反核運動的前輩說,「反核就是反獨裁,現在已經沒有獨裁,不用反核了!」。這種結果讓許多傳統的社運團體在過去幾年走到一條非常狹窄,而且自我標榜為高道德的「去政治化路線」。社運團體去政治的因素相當複雜,交雜著每個團體或個人的政治關係與歷史脈絡,有人因為仰賴政府部門的委託案而自動去掉牙齒;有人因為擔心被扣上「搞社運就是為了選舉」的刻版印象,也自動放棄「社運政治化」的企圖,自甘於當個壓力團體,遊走於各黨派之間;最後還有一種人,完全走不出被民進黨背叛的陰影,成為徹頭徹尾的「去政治化」,埋首於社區組織、草根群眾,經營一塊自己的小天地,不容任何政治力量進入,也拒絕與任何政治人物對話。

 如今,民進黨的慘敗,頓時有許多政治人物及其黨羽失業,現在有人說要重回街頭,振興黨外精神。倘若如此,那民間社會可能在未來四年要迎接相當大的衝擊,那些仰賴政府經費的社團是否再次與民進黨走上街頭?那些自甘於當個壓力團體的朋友,是否會因為社運再次被高度政治動員而快速地被邊緣化?至於已經「去政治」而擁有自己一小塊天地的社運居士,相信改變也不會太大,但社會的影響力也不會太大。但這是否就是未來幾年民間社會的全貌?我相信,那絕不是!

 民進黨執政這幾年,我們更清楚的看到兩黨政治只是形成兩個形貌相仿的既得利益者,一個叫執政黨,另一個叫準執政黨。過去用所謂統/獨、本土/非本土所畫分的政治勢力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在這次選舉中已經證實,那種延續舊有意識形態所分裂出來的小黨,不是被收編,就是泡沫化。倘若今年三月真的進行政黨二次輪替,民進黨未來若執著在舊有的意識形態,除非國民黨再次分裂,否則民進黨是永無翻身機會。台灣人民欠那些民主先烈的,這八年的災難早就已經還清!

 過去八年,當台灣島內陷入「民主內戰」,全世界正因「全球化」、「全球暖化」等議題而興起相當多的新興社會運動,如:反自由貿易、抗暖化、自由軟體、反彈性勞動、收復街道、倫理消費、同志人權等等,其實台灣在這些議題上都沒有缺席,從綠黨這次的得票數可以看見,這些議題已經累積出具體的能量。所以,終結民主內戰的方式不是加入內戰,而是放眼國際。台灣不是要加入國際社會嗎?怎可忽視當前全球共同關注議題!台灣不是要拼經濟嗎?怎可忽視那些已開發國家從上述議題中所發展出來的「新經濟模式」!舊官僚與舊政治,只會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倘若國民黨回復傳統的拚經濟模式,新興社會運動會教訓他,經濟絕對不是那麼拚的!

 沒有經歷過黨外運動的社運新血,或者早已走出台灣、放眼國際的新興社運團體,這些從全球視野而集結的政治力量才是未來關鍵性的角色。我們看到西雅圖和香港反全球化的大規模群眾運動,以及峇里島氣候變遷會議中逼迫美國簽字的國際社會力量,這些關注地球、人類與生態的意識形態,是非常激進而且不會被綁架的政治力量。所以,民進黨若選擇回黨外精神,對於民間社會的唯一貢獻,可能是多了許多集遊法的受難者,最終廢止集遊法,還給許多被民進黨政府以集遊法而起訴的社運人士公道!

星期六, 1月 12, 2008

綠黨如何實現各位對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期望

回應某位關心資訊正義的朋友在『選舉網誌』的提問,以及眾多關心的朋友在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的討論。我個人的回應如下:

感謝自由軟體界這次許多朋友對綠黨的支持。我想,綠黨與其他政黨不同之處,就是我們有些核心價值,許多政策是根據這些核心價值而衍生出來,這些政策並不是為了選票,只是堅持我們的價值。

『尊重多元』是綠黨從『生態智慧』中發展出來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生態、文化、資訊等種種環境,這道理都是一樣的,多元象徵活力與健康,單一代表風險與危機。前往多元的道路上,需要的是尊重與平等;相反的,在單一的環境裡,充斥的是忽視與壓迫。被微軟所壟斷的軟體環境,不但充滿風險與危機,也箝制了軟體發展與創新的可能性;所以,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價值就在此,不但可建立較為安全的資訊環境,為創新發展提供豐沃的土讓,更是資訊正義的展現。

因此,綠黨推動『自由軟體』,並不是政黨為了爭取特定選票,或者某些個別政治人物個人的興趣,而是綠黨核心的價值。因此,只要綠黨的任何人當選,都會去努 力推動的。這就是我們跟一般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差別。過去,也就某個委員關心過自由軟體,可是一但失去政治位置,就沒有任何政治代理人可以持續推動,因為, 自由軟體並不是那些政黨的核心價值!

關於如何推動,我想,假若有機會能進入國會,需要有更多具有實務經驗的朋友一起來討論,這種具體的工作規劃,綠黨單方面的閉門造車並不合適。只要讓綠黨進去國會,我們會努力開創多元文化的價值!

星期四, 1月 10, 2008

舊官僚如何能拼經濟?從政府臨時人員改派遣說起

外包制是企業潮流,也是社會惡瘤
舊官僚如何能拼經濟?從政府臨時人員改派遣說起


去年十一月,勞委會計畫將政府單位臨時人員納入勞基法,原本應該有八萬名臨時員工可以受惠,享有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休假與退休金等福利,結果卻造成教育部、公平會和新聞局等單位,把臨時員工解聘,改由派遣公司僱用。如此規避勞基法,造成臨時員工的勞動條件更加惡化。以學校單位為例,以外包派遣的形式所造成不合理勞動條件的問題,目前已知有政大、清大,以及林口體育學院,其他尚未浮出檯面的惡例還不知有多少。

基本工資保障,除了人道考量外,還是國家社會與經濟安定的指標。從企業的角度看,經營成本應該越低越好來增加利潤。可是從社會的總體利益來看,如果金字塔下半部的基層勞工,薪資不能維持溫飽、生活沒有保障、養兒不能教養、退休無法安老,長期下來代表的不只是社會問題的積累,最後還會因為總體消費力的銷減,讓貨無法暢其流,最終導致經濟體的崩壞,這是經濟學的基本的ABC。

現在許多大企業,為了規避負擔員工退休金與福利,將基層勞務工作外包出去,造成社會上增加許多貧窮線附近的勞動人口。這種為了拼企業主的利潤,卻造成越來越多貧窮人口,這絕對不是國家的福氣。可是我們的高雄市政府郝秘書長居然說:委外人力派遣是世界潮流!於是高市府的駐衛警、學校警衛全部改為保全,環保局的清潔工作,也外包給清潔公司,郝秘書長以為市府節省人事費而洋洋得意。這種沒有增加就業人口,卻縮減勞動者薪資所得,而且平白讓勞動派遣公司或仲介業者賺一手的「政府」,有何好值得炫耀的!

政府作為全台灣人民共同投資的業主,同時也是台灣最大的雇主,應該要為台灣的勞動條件豎立典範,而非帶頭向下沉淪,給企業立下剝削勞工的不良示範。這次政大放任廠商剝削清潔工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他類似清大的清潔工,長期被廠商拖欠薪資,林口體育學院的清潔工,同樣遭受苛刻的勞動條件。這些公家單位帶頭壓榨勞工,讓原本可以享有勞基法保障的臨時工,變成勞力派遣公司的工奴。倘若政府不能照顧這些基層勞動者的勞動條件與經濟環境,又如何期待社會上其他底層的工作者可以溫飽?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敢認同的政府!

香港政府去年通過一項政策,政府所外包的清潔工薪資,必須為社會上同類型工作的最高標準,而且必須為沒有不良紀錄的廠商才可以投標,讓合乎資格的社會企業優先競投38項總值逾1700萬元的政府清潔合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廠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勞動者的權益受害。另外,英國政府是將這類型的基層勞務工作,讓非營利組織來承辦,把它當作社會服務的一環,而不是營利事業來經營;如此不僅達到照顧弱勢的目的,也是推廣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

拼經濟,不能只是把錢拼進資本家的口袋,而讓平民百姓的荷包縮水。勞動派遣是最惡劣的一種雇傭關係,把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壓到最低,同時因為工作地點分散以及契約短,所以也沒有組織工會的可能。企業左手解僱正式職員,右手進用勞動派遣,這歪風如同社會惡瘤一般在服務業是日益猖獗,如今竟然也吹進公家機關。今天如果公家機關以及公立大學也比照這樣玩,那豈不是鼓勵民間企業隨便搞?這樣拼命壓低勞動條件,台灣工資提高不起來,將造成台灣的社會價值與生活品質一直往下沉淪!

經濟,不能這樣拼!
舊官僚如何帶領台灣拼經濟呢?

星期一, 1月 07, 2008

舊政治如何能拼經濟?從農發條例修正案談起

去年度農委會的單位總預算,總共編列647.9憶,若在加上400多億的特種基金,國家總體在農政部門的投資金額超過千億,與其他政府部門相比,那是名列前矛的富單位。從預算規模來看,台灣應該是個重農的國家,令人不解的是,政府花了這麼多的錢,何以農村殘破、農業凋零、農民困頓?農、工、商三級產業若要均衡發展,農業部門的確需要比較多的資源投入,這道理舉世皆然;但是,台灣在農業部門的投資,卻像是把錢丟進水裡一樣,致使農民爭相變賣田產,真是奇也怪哉!

仔細看那上千億的預算,400多億的特種基金中,休耕補助佔117億、稻穀保價收購佔80億左右、天然災害等各種救濟佔55億,漁業用油補貼25億,補助農民繳交水利會費22億,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金19億,鼓勵造林10億...等;而單位預算的647億中,有420憶是老農津貼,再扣掉10億元左右的行政支出,只剩下220憶左右的經費用來輔導科技研發與農業發展。也就是說,一千多億的農政預算,只有五分之一的經費用在農業發展,其他五分之四幾乎都是無法變成產值的「福利」或「救助」。

如果台灣有百萬農民,這種只看到農民,而沒有看到農業或農村的農政資源分配,就好比一千億發給百萬人,每人每年領到10萬元現金,無怪乎台灣農民永遠吃不飽。農民吃不飽,自然無法吸引年輕人務農,也就無法讓土地維持正常耕作,最後農地開始有了其他使用方法:挖砂石、填垃圾,或者「蓋別墅」。然後,不分朝野的立法委員,在修正農發條例時厚顏的說:貧無立錐之地的小農,欲蓋一農舍而不可得...

那些屬於舊政治的政客大聲說:我們照顧農民,難道錯了嗎?老農年金從三千元一路加碼到五千元,現在還要加一千,難道錯了嗎?看著現在農村破敗的景象,似乎真的有點讓人啞口無言,老農年金讓政府幫離農的子女養父母、讓老農無須擔心子女不孝而三餐不繼,這是何等功德!所以,我們只好問:每個月給農民一條魚,為何不給他一根釣竿?除非,台灣不需要農業?

在經建會的眼中,這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吧!因為,農發條例十八條修正案一讀通過時,它反對修法的說詞是,農舍興建的條件放寬,會造成都市房地產價格的崩盤!好一個經濟建設委員會的解釋,再一次確認了地產商才是產業火車頭的地位,因為農舍這種散客集資的投資方式,會危害大地產商的權益。至於農業呢?抱歉,他們可能認為農業跟經濟無關....

農業真的跟經濟無關嗎?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農業只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可是從農委會的推估加計農產加工和休閒農業等二、三級產業的產值之後,農業產值已占GDP的13%。如果再以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GDP)來計算,農業具有生態保育、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功能,農業部門的Green GDP佔有26%。相對於GDP比重僅佔6%的台塑集團,擁有全台2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光是興建六輕,就特地花了258億興建集集攔河堰來供水,而且每年還補貼六輕水費20億元。這種賠錢產業政府還要協助它蓋八輕、蓋鋼鐵廠,搶農業用水給他喝,這就是我們政府的算盤!

台灣政府真的懂得拼經濟嗎?左看右看都不像!否則不會抱著台塑的大腿,就怕它跑到大陸去;只因為農民有選票,就光買魚而不給釣竿。舊思維的舊政治如何拼新時代的新經濟?還是台灣人已經窮怕了,連黑貓、白貓都不想分?悲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