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日, 8月 24, 2008

公平貿易公平誰?

昨日參加台灣公平貿易論壇的小型聚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有些精彩的問題來不及回應與討論,試著做些筆記...

1.A君問:公平貿易到底公平誰?
其實A君後來自己所述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公平貿易運動就是那些發達國家(殖民母國)的救贖行為。所以,公平貿易當然是公平農民,而不是公平消費者。它的邏輯是,公平的對待農民,才有可能期待農民會公平的對待土地。所以,生態、環保或所謂的「有機」是公平貿易的副產品。
倫理消費運動在咖啡產業的實踐有好幾個系統,「公平貿易」只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鳥類保護」、「雨林聯盟」、「蔭栽」、「有機」、「UTZ」、「Deterra」等。每個系統都有他的認証標準,每個標準背後代表的是它在「倫理」上所訴求的重點,有社會倫理、有生態倫理、有生產倫理,各項標準不衝突,但有主從之別。

2.B君問:為什麼要減少說故事的成本?
在1997年以前,總共有14個國家的組織進行公平貿易的推廣,雖然公平貿易運動已經倡議了四十年,但是力量還是非常微小。原因在於「缺乏一致的標準」、「缺乏統一的識別」。每個推廣組織的標準不同時,消費者的信賴感就無法累積(舉例:比利時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元、荷蘭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5元、英國認為2元才公平,最後消費者無所適從),所以,才有1997年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的誕生。FLO花了5年的時間完成各種產品的認証與授權標準,2003年在全世界同時推出新的認証標籤(美國、加拿大、瑞士等三國的標準統一,但標籤沒換),公平貿易才算有一個運動規模(這幾年「公平貿易」這個詞很紅火的原因在此)。因為FLO解決了標準與識別的問題,所以,2003年起至2006年止,公平貿易的貿易量每年超過50%的成長(FLO的2007年年報)。這個貿易量代表的不是這個產業很賺錢,而是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因為公平貿易的認証系統而被照顧。
說故事是必要的,1997年以前都靠說故事,但如果要擴大倫理消費運動的規模,不能只靠說故事。我們不是賣故事、不是賣愛心,如果希望有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就需要系統性解決方式。

3.關於童工
禁用童工是個原則,FLO在執行上依據產業、產地有不同的標準,更具體的原則是「兒童參與生產的同時,不會妨礙他們的教育、玩耍和健康,工作時得到充足的營養膳食」。更詳細的標準與規範都在FLO官方網站中關於生產者認証部份的說明裡。

3.關於認証與標準的效益
我常開玩笑說,等到某天忠孝東路上那些跑單幫擺地攤的也說是「公平貿易」產品時,就代表我們成功了(~冷笑)。就如同「有機」一樣,連傳統市場拎一個扁擔賣菜的阿伯也會朗朗上口說,這我自己種的、自己吃的,你放心,沒灑農藥,都是有機的...

我不是貶抑賣菜的阿伯,或許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我是個消費者,可能會去他的菜園看一看。但我自許自己不只是個挑剔消費者,做為一個運動的倡議者,如何讓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才是我關注的事。

特別是公平貿易的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品不同,有機或非有機,拿去化驗就知道,可是在公平貿易的體系裡,同一棵咖啡樹、同一棵可可樹、同一株棉花、茶樹,結出來的果子命運大不相同,有的果子很幸運的賣給公平貿易商,農民拿到比較好的價錢,可以大部分的果子還是進到自由貿易市場,由期貨市場來決定價錢。所以,公平貿易認証,認証的不是產品,而是每個交易主體之間的買賣關係是否公平,「透明」是判定交易關係中最重要的精神與原則,每一個交易的環節需要稽核的重點也在此,否則進一噸、賣十噸(其他九噸也驗不出來),不但傷害農民利益,也傷害消費者感情。

聽到認証,或許很俗氣,但那是個運動發展的軌跡,就如同我昨日所說,「公平貿易」這四個中文字,大家都認識,但如果不了解這個運動發展的軌跡與歷史課題,就會無法分辨到底公平貿易要公平誰。

此外,許多人或許認為認証需要花很多錢,需要投入很多資本,實際上,生態綠是幾位曾經在非營利組織或現在在非營利組織的窮鬼組成的,不是開著賓士賣公平貿易豆,也不是花了400多萬買一間店面來賣公平貿易咖啡。我們能夠負擔認証的成本,對於開賓士的、買店面的應該只是舉個小指頭般容易的事,特別是開賓士的自稱一年有好幾百袋的銷售實力,那不是更輕而易舉?(那自稱幾百袋的,怎麼算都只有三隻公平貿易豆,光三隻豆可以賣幾百袋,還可以供應公平貿易的義式咖啡,那才真讓我佩服!!)所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Licensee。

台灣可不可以有自己的公平標準,或許可以有(如果這樣可以比較有尊嚴與主體性),只是台灣如果要發展自己的系統,或許應該先看看那些國際組織是怎麼做的,現在Goolge這麼方便,連Google翻譯都讓語言再也不是問題,花時間在冥想,還倒不如具體的看看別人多年來實作的成果。

看看台灣「有機」這兩個字的發展狀況,到底「有機」是個標準,還是個形容詞?如果有機是個標準,對農民、農地、農業有利還是商人有利?當有機變成形容詞後,又是誰得利?認証有它的缺陷,不可否認也解決些問題,如果否定了認証,又如何解決人人有一套說故事的劇本,各唱各的調的問題?

一個總和58個生產國,21個倡議組織共同制定的標準,是單一還是多元?因為不想跟人家一樣,說一套自己的方式,是標準的單一(自己訂的),還是利益的多元?這問題有點複雜,或許值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