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星期日, 8月 24, 2008

公平貿易公平誰?

昨日參加台灣公平貿易論壇的小型聚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有些精彩的問題來不及回應與討論,試著做些筆記...

1.A君問:公平貿易到底公平誰?
其實A君後來自己所述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公平貿易運動就是那些發達國家(殖民母國)的救贖行為。所以,公平貿易當然是公平農民,而不是公平消費者。它的邏輯是,公平的對待農民,才有可能期待農民會公平的對待土地。所以,生態、環保或所謂的「有機」是公平貿易的副產品。
倫理消費運動在咖啡產業的實踐有好幾個系統,「公平貿易」只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鳥類保護」、「雨林聯盟」、「蔭栽」、「有機」、「UTZ」、「Deterra」等。每個系統都有他的認証標準,每個標準背後代表的是它在「倫理」上所訴求的重點,有社會倫理、有生態倫理、有生產倫理,各項標準不衝突,但有主從之別。

2.B君問:為什麼要減少說故事的成本?
在1997年以前,總共有14個國家的組織進行公平貿易的推廣,雖然公平貿易運動已經倡議了四十年,但是力量還是非常微小。原因在於「缺乏一致的標準」、「缺乏統一的識別」。每個推廣組織的標準不同時,消費者的信賴感就無法累積(舉例:比利時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元、荷蘭認為公平的採購價是1.5元、英國認為2元才公平,最後消費者無所適從),所以,才有1997年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的誕生。FLO花了5年的時間完成各種產品的認証與授權標準,2003年在全世界同時推出新的認証標籤(美國、加拿大、瑞士等三國的標準統一,但標籤沒換),公平貿易才算有一個運動規模(這幾年「公平貿易」這個詞很紅火的原因在此)。因為FLO解決了標準與識別的問題,所以,2003年起至2006年止,公平貿易的貿易量每年超過50%的成長(FLO的2007年年報)。這個貿易量代表的不是這個產業很賺錢,而是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因為公平貿易的認証系統而被照顧。
說故事是必要的,1997年以前都靠說故事,但如果要擴大倫理消費運動的規模,不能只靠說故事。我們不是賣故事、不是賣愛心,如果希望有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就需要系統性解決方式。

3.關於童工
禁用童工是個原則,FLO在執行上依據產業、產地有不同的標準,更具體的原則是「兒童參與生產的同時,不會妨礙他們的教育、玩耍和健康,工作時得到充足的營養膳食」。更詳細的標準與規範都在FLO官方網站中關於生產者認証部份的說明裡。

3.關於認証與標準的效益
我常開玩笑說,等到某天忠孝東路上那些跑單幫擺地攤的也說是「公平貿易」產品時,就代表我們成功了(~冷笑)。就如同「有機」一樣,連傳統市場拎一個扁擔賣菜的阿伯也會朗朗上口說,這我自己種的、自己吃的,你放心,沒灑農藥,都是有機的...

我不是貶抑賣菜的阿伯,或許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我是個消費者,可能會去他的菜園看一看。但我自許自己不只是個挑剔消費者,做為一個運動的倡議者,如何讓愈來愈多的農民與土地被照顧,才是我關注的事。

特別是公平貿易的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品不同,有機或非有機,拿去化驗就知道,可是在公平貿易的體系裡,同一棵咖啡樹、同一棵可可樹、同一株棉花、茶樹,結出來的果子命運大不相同,有的果子很幸運的賣給公平貿易商,農民拿到比較好的價錢,可以大部分的果子還是進到自由貿易市場,由期貨市場來決定價錢。所以,公平貿易認証,認証的不是產品,而是每個交易主體之間的買賣關係是否公平,「透明」是判定交易關係中最重要的精神與原則,每一個交易的環節需要稽核的重點也在此,否則進一噸、賣十噸(其他九噸也驗不出來),不但傷害農民利益,也傷害消費者感情。

聽到認証,或許很俗氣,但那是個運動發展的軌跡,就如同我昨日所說,「公平貿易」這四個中文字,大家都認識,但如果不了解這個運動發展的軌跡與歷史課題,就會無法分辨到底公平貿易要公平誰。

此外,許多人或許認為認証需要花很多錢,需要投入很多資本,實際上,生態綠是幾位曾經在非營利組織或現在在非營利組織的窮鬼組成的,不是開著賓士賣公平貿易豆,也不是花了400多萬買一間店面來賣公平貿易咖啡。我們能夠負擔認証的成本,對於開賓士的、買店面的應該只是舉個小指頭般容易的事,特別是開賓士的自稱一年有好幾百袋的銷售實力,那不是更輕而易舉?(那自稱幾百袋的,怎麼算都只有三隻公平貿易豆,光三隻豆可以賣幾百袋,還可以供應公平貿易的義式咖啡,那才真讓我佩服!!)所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Licensee。

台灣可不可以有自己的公平標準,或許可以有(如果這樣可以比較有尊嚴與主體性),只是台灣如果要發展自己的系統,或許應該先看看那些國際組織是怎麼做的,現在Goolge這麼方便,連Google翻譯都讓語言再也不是問題,花時間在冥想,還倒不如具體的看看別人多年來實作的成果。

看看台灣「有機」這兩個字的發展狀況,到底「有機」是個標準,還是個形容詞?如果有機是個標準,對農民、農地、農業有利還是商人有利?當有機變成形容詞後,又是誰得利?認証有它的缺陷,不可否認也解決些問題,如果否定了認証,又如何解決人人有一套說故事的劇本,各唱各的調的問題?

一個總和58個生產國,21個倡議組織共同制定的標準,是單一還是多元?因為不想跟人家一樣,說一套自己的方式,是標準的單一(自己訂的),還是利益的多元?這問題有點複雜,或許值得好好想想....

2 意見:

匿名 提到...

"此外,許多人或許認為認証需要花很多錢,需要投入很多資本"

How much does it cost anyway? Could you clarify on it with actual numbers? And I'm interested in your pricing standards. I know you sell your coffee with the price 320-330ntd./bag(o.5p). Could you tell the consumers why the coffees cost in this way? As for certified fair trade coffees, I've seen many of them sold with much lower price in the US ,Japan, and UK, even if they have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than we do in Taiwan. Being one of the consumers, I do care about those details.

閒人工作坊 提到...

1.公平貿易從來都不是公平消費者,而是公平生產者。所以,無論減少的貿易成本,不是回饋消費者,而是回饋生產者。

2.一樣的青菜,進入圓山飯店和自助餐廳後,炒出來的價錢就不同。同樣地,一樣的咖啡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在不同的咖啡店販售,價錢就不同。拿國外的案例來比較是無意義的。星巴克同樣250g的公平貿易咖啡比生態綠貴100多....所以,不能這樣比較。

3.無論商業豆或公平貿易豆都有等級上的差別,不是單一種價格;新鮮烘焙、手工挑豆、第1等級的極硬豆品質,拿到商業市場上去比,生態綠的豆子已經算相當便宜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