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日, 4月 25, 2004

交通政治學

前一陣子從台北市長馬英九開始對行人安全問題發飆之後,社會上對於交通問題進行一連串的討論。長久以來漠視自行車和行人權益的環保署、交通部也爭相表態,讓台灣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邁前一步,也終於停止這一年來因為總統選舉所引發的政治口水戰,將社會議題導向正面有意義的討論。比較可惜的是,行政官僚在這一連串的討論只是象徵性的給予行人和自行車一些施捨,仍然缺乏積極性的手段,可以想像這樣的發展最後想必還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聊表心意,與真正建立一個對人與環境友善的交通環境還是差了一大步。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近年來國際上對於全球暖化問題成因進行一連串討論,其中交通問題是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根據OECD的統計資料,全球溫室氣體 (COX、NOX) 的排放有50~70%是來自於汽機車,當然其中排放量的比例以北美洲、西歐以及日本就佔了73%左右,但近十年來東南亞和中國隨者經濟發展已急起直追。這樣的環境課題所暴露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高度的政治問題,全球環境的惡化是由少數富裕國家所造成的,但後果卻是全體人類和生態一起承擔。從全球、下到國家、再下到區域的層次都是如此,少數先富裕的個人開始擁有私人汽車,在運輸扮演經濟命脈的角色下,私人汽車就堂而皇之佔有大部分的資源,開闢道路、停車場、交通管控,最終的荒謬就是當大家都塞在路上的時候,這一切的投資都變成沒有意義,並且社會蒙受經濟的損失和環境的惡化。在曼谷,經濟學家統計因為塞車造成泰國四分之一的GDP損失。從資源分配和社會責任的角度看,交通不只是如何順暢的問題,而是社會正義的問題。汽車造成環境破壞、佔用公共空間,政府還要闢建道路、停車場為汽車服務,一個正義的社會怎能對這樣的問題視而不見。一個公平正義的政府應該在政治的高度上給予這些弱勢且對人和環境友善的交通工具更高的位階...

星期二, 3月 16, 2004

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

最近翻了一本書, "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 by Kay Milton , 還沒看完,內容挺有趣的, 聯想到我前陣子觀察一些台灣和英國經驗的差異我想, 若只是就政治經濟學談環境問題, 幾乎都已經被人談爛了,大概只能在既有的框架下解釋台灣問題, 寫論文不會有什麼大錯, 頂多就是不夠嚴謹所以, 也想附庸風雅一下, 從文化研究談環境問題, 這樣似乎也蠻有趣的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與整齊清潔似乎有某種關聯, "環境衛生"這個辭不知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不可否認, 環境與健康問題是有絕對關係, 衛生和健康也有關係, 但環境問題不等於衛生問題台灣的衛生教育是從日本殖民開始根植, 環保署/環保局的業務是從衛生署/衛生局劃分出來乾淨清潔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似乎也跟二十年前"日本能我們也能"...

星期一, 2月 16, 2004

廢票不虛無 別讓兩黨政治更穩固

我跟工運沒啥淵源,跟工運團體更沒恩怨,但我總覺得可惜,一場廢票運動被一些狹隘的左派團體搞的烏煙瘴氣。別人想到要做些什麼,就先想別人有何企圖,自己還沒想到要做什麼,至少可以罵別人做的不好來扯後腿,此種行徑與藍、綠政黨沒兩樣,提不出對台灣總體未來的想像,只顧著自己內鬥,離人民越來越遠。雖然工委會作為一個工運團體提出廢票運動,但廢票運動可能發酵的範圍絕對不只是工人階級。若放大格局看,兩黨政治所累積的民怨,當然不只有在工人階級,無論作為一個工運團體或其他社會進步團體都應該放眼當下的政治現實與社會矛盾,團結共同利益的朋友、聯合次要的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若執著在狹隘的恩怨而失掉一個創造未來共同利益的機會,甚為可惜。一段時間不在台灣,並不清楚工委會廢票運動的內容,但如果對社會的觀察侷限在階級問題而缺少對台灣社會與政治發展的宏觀想像,搭不上順風車而搞社運是很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