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四, 6月 23, 2005

環保團體為何憤怒 (05.06.23 中國時報)

暌違七年的全國能源會議,在兩天內匆促閉幕。媒體上只零星看見環保團體抗爭的新聞,但是受限於媒體報導的專業度,許多讀者對於環保人士為何發飆,未能有機會進一步了解。我們除了痛心今年結論建議的減量模式與一九九八年的會議相比根本是大開倒車之外,更憤怒這項模式在會議中沒有經過任何討論,就被偷渡為結論。以下簡單的比喻,可說明這次能源會議偷渡的結論之荒謬。假設有個人因為肥胖〈體重二○○公斤〉而患有心肌梗塞,而且還在持續增胖中。醫生診斷如果他這樣胖下去,勢必小命不保,因此要他在五年內減至十年前的體重〈假設是一四○公斤〉。所以依照醫生的囑咐,他必須設定目標,每個月減一公斤左右。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必須立刻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並且每個月檢討是否達到目標值。上述劇碼是一九八八年國民黨主政時期「全國能源會議」的建議方向。當時召開會議的背景,是前一年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具有國際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被列入議定書附件一的三十九個工業先進國,被期待要於二○○八至二○一二年期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一九九○年的平均九十五%以下。台灣雖非附件一國家,但是必須及早調整產業結構以因應下一波規範,因此當時大會的決議是要在二○二○年時,降至二○○○年的排放基準。然而七年後的今天,在民進黨政府因應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而再度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上,我們證實了台灣從二○○○年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直線上升,從二二一百萬噸增至二七六百萬噸,平均年成長率六%領先全球,而且政府早該做的基本動作,諸如各產業二氧化碳盤查、申報以及減量機制的發展等,根本就還沒有開始。更令人錯愕的是,沒有一位政府官員對於這樣的嚴重失職道歉,更遑論被懲處。我們只聽到官員輕易地以「時空條件改變」為由,指出一九九八年的大會結論已經是不可能之任務,因此要重新訂定「務實的」「可執行的」減量方式。經濟部等單位浪費了七年關鍵時間,現在當然「做不到」。政府部門若能撤換失職主管並且痛定思痛,我們還有彌補的機會;然而,我們看到這次經濟部在這次大會預設的結論中,索性連基準年也不訂了,只由各部門評估其可以改善的程度來進行減量,並且與BAU(business...

星期二, 5月 17, 2005

上善若水,與水為善

水的二元性陽光、空氣、水是孕育生命的三要素,這三要素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有些許變化,其中水和人的關係變化最大。我們現在所照的陽光,或許紫外線高一點,但是和一百年前人們曬太陽的方式,基本上沒什麼不同,只是有些人出門會擦點防曬乳液;我們現在呼吸的空氣,或許二氧化碳多了一點,同樣和一百年前人們呼吸的方式也沒什麼不同,只是有些人或許會帶個口罩出門;但是我們現在喝的水,和一百年前的水卻是非常地不一樣。相對於陽光和空氣,水所帶來的浩劫並不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大河文明所代表的就是人類和水的拼搏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顯示出水的二元性,因此大禹「治」水,就是以人類的智慧馴服水的不穩定性。人與自然水的疏離而今,現代工業為「水」的治理提供穩定的技術,讓人們得以便利的汲取水的有用(善)資源並排除水可能帶來的災難(惡)。剛開始也不過是一百年前的事,在那之前的人或許取水不易,但基本上「水」是不會被拿來賣的。此外,現代人很難接觸到自然的水,日常生活所接觸的都是從水龍頭流出來---無色、無味、純淨的自來水,或是一瓶瓶擺在便利商店裡販售的礦泉水。以前的人可以隨興地到溪邊或埤塘裡玩水、摸魚、摸蝦,現代人卻必須要透過付費的水上樂園、釣蝦場、游泳池才有機會享受戲水之樂。人與水文化的疏離近代科學技術大規模的介入人與水的關係,也因為過於依賴科技,我們也逐漸喪失與自然水相處的機會與能力。英國生態學家Jules...

星期二, 3月 22, 2005

期待符合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公用費率調整

聯合國於1992年訂定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今年的主軸為「生命之水」。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卻也會帶來災難,對社經發展及人類福祉有決定性的衝擊。根據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永續環境指標(ESI)顯示,台灣年平均降水量為900億噸,人口2300萬,水資源利用率不到20%,為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水資源的保育在台灣是不可稍懈的重要工作。在世界水資源日之時,我們期待聽到台灣政府對水資源問題進行反省與檢討,不知是刻意還是偶然,謝院長在三月二十一日答詢王昱婷委員時答覆任內不調漲水電瓦斯等民生物資價格,隔日改口說六月以前不調漲,這是謝院長上任以來首次明確對水資源管理表達的一個態度,在世界水資源日發表這一立場,完全沒有宏觀的角度與負責任的態度解決水資源...

星期日, 3月 20, 2005

罪惡的是人,還是塑膠

紙杯和塑膠杯那個比較環保?保麗龍餐盒和紙餐盒又是那個比較環保?我想大概九成的人會毫不猶豫的認為紙製品絕對比塑化原料製品來得環保,因為紙可以分解而塑化製品則是萬年不腐。但是評量一件商品的環保與否,除了該商品本身的材質之外,難道沒有其他該思考的部份嗎?商品之所以是商品,除了它本體作為物質的存在,還有它在市場裡具有的流通和生產關係。所以評量一件商品是否對環境友善,不能只從商品本身的材質著眼,應該站在資源有限的立場,從更高的位置檢視自然資源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中的損耗。所謂的「永續發展」-是我們不以自然資源的損耗來換取便利的生活,進一步說,因為資源的有限性,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能控制整體自然資源的損耗以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原則。回過頭來看紙杯/塑膠杯和紙餐盒/保麗龍餐盒的問題,保麗龍等塑膠免洗...

星期四, 3月 03, 2005

勇於面對事實,明天才會更好

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各國環境永續指標(ESI)的排名,其中台灣名列全球第145名,在全球參與評鑑的146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三月四日立法院召開一場關於環境永續指標(ESI)的公聽會,行政單位竟然只是以台灣未參與國際組織因而數據有誤為推託之詞,以一兩項指標有誤來掩蓋ESI顯示台灣環境全面性的惡化的事實。行政單位絲毫沒有反省能力和改革魄力,在野時期所堅持的環保理念在這五年完全繳了白卷。環保署針對ESI所提出的說明中解釋,以單位面積作為計算標準不利排名,且台灣在都會區空氣品質、環境健康等方面均較全球平均值佳。但所謂「環境負荷」原本就是以單位空間所能承受的環境衝擊作為定義,難道要以排放總量作為排名依據?那小國可無限制的污染而大國動輒得咎,這豈是一個負責任的專責單位所說的話。台灣地狹人稠、環境負荷重本是政府單位的課題,環境健康較全球平均值佳只代表是台灣人體質好、福大命大,環保署竟以此來說口,真是厚顏無恥。環保署解釋台灣有九筆資料從缺、七筆資料為推估值,影響整體排名。但細究這七個推估的項目為:室內空氣污染、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腸胃感染死亡率、兒童呼吸系統死亡率、營養不良百分比率、提供國際與雙邊合作援助、進口污染物的百分比等。以上只有「室內空氣污染」屬於第一大類的「環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