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星期四, 3月 03, 2005

勇於面對事實,明天才會更好

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各國環境永續指標(ESI)的排名,其中台灣名列全球第145名,在全球參與評鑑的146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三月四日立法院召開一場關於環境永續指標(ESI)的公聽會,行政單位竟然只是以台灣未參與國際組織因而數據有誤為推託之詞,以一兩項指標有誤來掩蓋ESI顯示台灣環境全面性的惡化的事實。行政單位絲毫沒有反省能力和改革魄力,在野時期所堅持的環保理念在這五年完全繳了白卷。

環保署針對ESI所提出的說明中解釋,以單位面積作為計算標準不利排名,且台灣在都會區空氣品質、環境健康等方面均較全球平均值佳。但所謂「環境負荷」原本就是以單位空間所能承受的環境衝擊作為定義,難道要以排放總量作為排名依據?那小國可無限制的污染而大國動輒得咎,這豈是一個負責任的專責單位所說的話。台灣地狹人稠、環境負荷重本是政府單位的課題,環境健康較全球平均值佳只代表是台灣人體質好、福大命大,環保署竟以此來說口,真是厚顏無恥。

環保署解釋台灣有九筆資料從缺、七筆資料為推估值,影響整體排名。但細究這七個推估的項目為:室內空氣污染、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腸胃感染死亡率、兒童呼吸系統死亡率、營養不良百分比率、提供國際與雙邊合作援助、進口污染物的百分比等。以上只有「室內空氣污染」屬於第一大類的「環境系統」 (Environmental System),而此大類評比17個指標,台灣排名為最後一名(146名)。另外,「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屬於第二大類的「減輕環境壓力」 (Reducing Environmental Stress),此大類評比21個指標,台灣排名倒數第三(144名)。這兩大類共計38個指標是肇使台灣整體排名殿後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兩項指標採用推估值,根本無法影響整體評估的結果。環保署企圖掩飾過錯,不肯面對環境全面性惡化的事實,只想保住官位,如此駝鳥心態就算名次真的能上升幾名又如何?
在世界經濟論壇所公佈的數據中有幾項具體指標呈現台灣當前的環境生態已瀕臨破產的危機:

1.水質問題
水質的評比,除了有爭議的「導電度」外還有「容氧量」、「含磷濃度」和「懸浮物」等總共四項。環保署解釋因為資料引用問題,導電度應該與全球平均值差距不遠。但「容氧量」僅有6.10mg/l,離全球平均值8.67mg/l尚有一大段距離,排名120名。「含磷濃度」0.18mg/l,排名全球104名。「懸浮固體」5.25mg/l,在有提供資料的29個國家中僅比中國和印尼好,排名倒數第三。水庫優氧化、大量使用肥料、缺少衛生下水道都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問題,為何不見環保署提出任何的解釋和解決辦法。

2.空氣污染
煤耗、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和機動車輛密度等屬於「減低空氣污染」項目等五種評比,總排名全球最後一名 (146名)。其中機動車輛密度全世界第四名,其排廢佔有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總量50%和40%以上,且交通擁塞所損耗的社會成本之高無以算計,政府應提出積極手段。環保署對這部分只有一句話解釋:「台灣環境負荷高,以單位面積計算不公平」。如此無能的官署怎能讓人接受。

3.土壤損耗
每公頃肥料使用量全世界第二名、每公頃殺蟲劑使用量全世界第一名。台灣在發展高密度精耕的情形下,土壤養分已經面臨枯竭。荒唐的是,農民投入如此大的成本在肥料和殺蟲劑並且犧牲的台灣的土地資源和環境生態,如此所發展的農業卻養不活農民,從而才有白米炸彈的出現。政府單位的算盤不知怎麼打的,生態資源損耗的如此沒有效益,官員是麻木到極點。

4.能源效益
台灣「能源效益」11.28萬億焦耳/ GDP(百萬美元),排名全球116名,將近是全球排名中位數5.91萬億焦耳/ GDP(百萬美元)的兩倍。台灣的「水利和再生能源使用率」1.55%,排名109名,距離全球平均數12.84%幾乎是天差地遠。能源效益低顯示台灣還有很大的節能空間,水利和再生能源使用率低,顯示在再生能源的運用,國內是遠遠落後全世界的腳步。

面對這些台灣生態環境全面惡化的事實,我們政府官員的態度卻是如此麻木不仁、欺上瞞下,這絕對是台灣之憂,人民之患。在此新閣揆上任之初,國際上出現了這樣一張環保成績單,正好可以讓新閣揆作一個參考,以符合謝揆一再強調的「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中的「環保生態」和「環境景觀」等兩代主軸。過去的用人和政策不好,未來正好有改過的機會,這未嘗不是台灣的轉機。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