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二, 3月 22, 2005

期待符合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公用費率調整

聯合國於1992年訂定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今年的主軸為「生命之水」。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卻也會帶來災難,對社經發展及人類福祉有決定性的衝擊。根據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永續環境指標(ESI)顯示,台灣年平均降水量為900億噸,人口2300萬,水資源利用率不到20%,為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水資源的保育在台灣是不可稍懈的重要工作。在世界水資源日之時,我們期待聽到台灣政府對水資源問題進行反省與檢討,不知是刻意還是偶然,謝院長在三月二十一日答詢王昱婷委員時答覆任內不調漲水電瓦斯等民生物資價格,隔日改口說六月以前不調漲,這是謝院長上任以來首次明確對水資源管理表達的一個態度,在世界水資源日發表這一立場,完全沒有宏觀的角度與負責任的態度解決水資源...

星期日, 3月 20, 2005

罪惡的是人,還是塑膠

紙杯和塑膠杯那個比較環保?保麗龍餐盒和紙餐盒又是那個比較環保?我想大概九成的人會毫不猶豫的認為紙製品絕對比塑化原料製品來得環保,因為紙可以分解而塑化製品則是萬年不腐。但是評量一件商品的環保與否,除了該商品本身的材質之外,難道沒有其他該思考的部份嗎?商品之所以是商品,除了它本體作為物質的存在,還有它在市場裡具有的流通和生產關係。所以評量一件商品是否對環境友善,不能只從商品本身的材質著眼,應該站在資源有限的立場,從更高的位置檢視自然資源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中的損耗。所謂的「永續發展」-是我們不以自然資源的損耗來換取便利的生活,進一步說,因為資源的有限性,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能控制整體自然資源的損耗以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原則。回過頭來看紙杯/塑膠杯和紙餐盒/保麗龍餐盒的問題,保麗龍等塑膠免洗...

星期四, 3月 03, 2005

勇於面對事實,明天才會更好

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公佈各國環境永續指標(ESI)的排名,其中台灣名列全球第145名,在全球參與評鑑的146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三月四日立法院召開一場關於環境永續指標(ESI)的公聽會,行政單位竟然只是以台灣未參與國際組織因而數據有誤為推託之詞,以一兩項指標有誤來掩蓋ESI顯示台灣環境全面性的惡化的事實。行政單位絲毫沒有反省能力和改革魄力,在野時期所堅持的環保理念在這五年完全繳了白卷。環保署針對ESI所提出的說明中解釋,以單位面積作為計算標準不利排名,且台灣在都會區空氣品質、環境健康等方面均較全球平均值佳。但所謂「環境負荷」原本就是以單位空間所能承受的環境衝擊作為定義,難道要以排放總量作為排名依據?那小國可無限制的污染而大國動輒得咎,這豈是一個負責任的專責單位所說的話。台灣地狹人稠、環境負荷重本是政府單位的課題,環境健康較全球平均值佳只代表是台灣人體質好、福大命大,環保署竟以此來說口,真是厚顏無恥。環保署解釋台灣有九筆資料從缺、七筆資料為推估值,影響整體排名。但細究這七個推估的項目為:室內空氣污染、1990-2000年森林覆蓋率變化、腸胃感染死亡率、兒童呼吸系統死亡率、營養不良百分比率、提供國際與雙邊合作援助、進口污染物的百分比等。以上只有「室內空氣污染」屬於第一大類的「環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