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This theme is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Bandara - Premiumbloggertemplates.com.

星期二, 1月 15, 2008

後扁時代的社運之路(2008.1.15/載於中時論壇)

從三年前單一選區兩票制的修定,許多人早就預言民進黨會在這次國會的選舉上挫敗,只可惜社會進步力量並沒有因為兩票制而奪得席次;反倒是在野八年,不曾提出過任何進步性主張,也不曾與任何社會進步力量合作的國民黨,只因民進黨的墮落與傲慢,就獲得了空前的勝利。這種「矯枉過正」的後扁時代政治結構,民間社會是否會就此認同新威權時代的穩定發展而趨向保守,還是社會運動會成為民進黨失業政客的疏洪道而讓街頭運動的烽火再起? 在民進黨未執政前,許多社運力量集結目的都是為了打倒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這種高度政治化與投機的利用社會運動,曾經在民進黨執政後迅速的掏空社運資源;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曾經聽到某位反核運動的前輩說,「反核就是反獨裁,現在已經沒有獨裁,不用反核了!」。這種結果讓許多傳統的社運團體在過去幾年走到一條非...

星期六, 1月 12, 2008

綠黨如何實現各位對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期望

回應某位關心資訊正義的朋友在『選舉網誌』的提問,以及眾多關心的朋友在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的討論。我個人的回應如下:感謝自由軟體界這次許多朋友對綠黨的支持。我想,綠黨與其他政黨不同之處,就是我們有些核心價值,許多政策是根據這些核心價值而衍生出來,這些政策並不是為了選票,只是堅持我們的價值。『尊重多元』是綠黨從『生態智慧』中發展出來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生態、文化、資訊等種種環境,這道理都是一樣的,多元象徵活力與健康,單一代表風險與危機。前往多元的道路上,需要的是尊重與平等;相反的,在單一的環境裡,充斥的是忽視與壓迫。被微軟所壟斷的軟體環境,不但充滿風險與危機,也箝制了軟體發展與創新的可能性;所以,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價值就在此,不但可建立較為安全的資訊環境,為創新發展提供豐沃的土讓,更是資訊正義的展現。因此,綠黨推動『自由軟體』,並不是政黨為了爭取特定選票,或者某些個別政治人物個人的興趣,而是綠黨核心的價值。因此,只要綠黨的任何人當選,都會去努...

星期四, 1月 10, 2008

舊官僚如何能拼經濟?從政府臨時人員改派遣說起

外包制是企業潮流,也是社會惡瘤舊官僚如何能拼經濟?從政府臨時人員改派遣說起去年十一月,勞委會計畫將政府單位臨時人員納入勞基法,原本應該有八萬名臨時員工可以受惠,享有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休假與退休金等福利,結果卻造成教育部、公平會和新聞局等單位,把臨時員工解聘,改由派遣公司僱用。如此規避勞基法,造成臨時員工的勞動條件更加惡化。以學校單位為例,以外包派遣的形式所造成不合理勞動條件的問題,目前已知有政大、清大,以及林口體育學院,其他尚未浮出檯面的惡例還不知有多少。基本工資保障,除了人道考量外,還是國家社會與經濟安定的指標。從企業的角度看,經營成本應該越低越好來增加利潤。可是從社會的總體利益來看,如果金字塔下半部的基層勞工,薪資不能維持溫飽、生活沒有保障、養兒不能教養、退休無法安老,長期下來代表的...

星期一, 1月 07, 2008

舊政治如何能拼經濟?從農發條例修正案談起

去年度農委會的單位總預算,總共編列647.9憶,若在加上400多億的特種基金,國家總體在農政部門的投資金額超過千億,與其他政府部門相比,那是名列前矛的富單位。從預算規模來看,台灣應該是個重農的國家,令人不解的是,政府花了這麼多的錢,何以農村殘破、農業凋零、農民困頓?農、工、商三級產業若要均衡發展,農業部門的確需要比較多的資源投入,這道理舉世皆然;但是,台灣在農業部門的投資,卻像是把錢丟進水裡一樣,致使農民爭相變賣田產,真是奇也怪哉!仔細看那上千億的預算,400多億的特種基金中,休耕補助佔117億、稻穀保價收購佔80億左右、天然災害等各種救濟佔55億,漁業用油補貼25億,補助農民繳交水利會費22億,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金19億,鼓勵造林10億...等;而單位預算的647億中,有420憶是老農津貼,再扣掉10億元左右的行政支出,只剩下220憶左右的經費用來輔導科技研發與農業發展。也就是說,一千多億的農政預算,只有五分之一的經費用在農業發展,其他五分之四幾乎都是無法變成產值的「福利」或「救助」。如果台灣有百萬農民,這種只看到農民,而沒有看到農業或農村的農政資源分配,就好比一千億發給百萬人,每人每年領到10萬元現金,無怪乎台灣農民永遠吃不飽。農民吃不飽,自然無法吸引年輕人務農,也就無法讓土地維持正常耕作,最後農地開始有了其他使用方法:挖砂石、填垃圾,或者「蓋別墅」。然後,不分朝野的立法委員,在修正農發條例時厚顏的說:貧無立錐之地的小農,欲蓋一農舍而不可得...那些屬於舊政治的政客大聲說:我們照顧農民,難道錯了嗎?老農年金從三千元一路加碼到五千元,現在還要加一千,難道錯了嗎?看著現在農村破敗的景象,似乎真的有點讓人啞口無言,老農年金讓政府幫離農的子女養父母、讓老農無須擔心子女不孝而三餐不繼,這是何等功德!所以,我們只好問:每個月給農民一條魚,為何不給他一根釣竿?除非,台灣不需要農業?在經建會的眼中,這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吧!因為,農發條例十八條修正案一讀通過時,它反對修法的說詞是,農舍興建的條件放寬,會造成都市房地產價格的崩盤!好一個經濟建設委員會的解釋,再一次確認了地產商才是產業火車頭的地位,因為農舍這種散客集資的投資方式,會危害大地產商的權益。至於農業呢?抱歉,他們可能認為農業跟經濟無關....農業真的跟經濟無關嗎?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農業只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可是從農委會的推估加計農產加工和休閒農業等二、三級產業的產值之後,農業產值已占GDP的13%。如果再以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