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星期二, 12月 26, 2006

農地非農化,三生何以有幸?~之三:沒有農地,就沒有家園

三生之三:沒有農地,就沒有家園(農村生態)

方言是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共譜的樂章
如果失去了方言
就會失去源自於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失去了這些故事
同時也就失去了與自然界溝通的頻率
當強勢的語言取代了方言
開始紀錄著現在發生的故事
也就開始對傳統文化疏離
同時也是對與自然界的疏離
當我們的語言再也沒有歌誦這片土地的辭彙時
就是生態浩劫的起點
― Agri-culture,Jules Pretty

記得十年前有一次在楊梅的文具店買個東西,結帳時我用客家話問老闆:「這幾多錢?」,老闆卻以帶有客家腔調的國語回答我,當下心理震撼不小,我心想,桃園的客家村已經從中壢推縮到楊梅了,而楊梅也隨時可能要淪陷。今年到楊梅的富岡,一個緊鄰新竹湖口的客家農業聚落,我在那裡買了份早點,一樣用客家話問老闆,時隔十年,連這個沒什麼商業活動的農業聚落卻也得到客家腔國語的回答,我心理知道,桃園的客家村已經徹底的淪陷了。

身為客家人,但從小在台北長大,對於客家或農村,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情感,直到有一天我問母親:蝴蝶的客家話怎麼說?母親回答:揚葉子。我不懂,何以這個詞跟北京話差這麼多,好像沒有關聯?母親回答:因為蝴蝶就像在空中飛揚的葉子。當下,我心中激動得說不出話,我終於發現了客家話帶給我的感動與價值;但,心中一個懷疑油然而生,我的下一輩是否會因為聽到這樣的答案而感動嗎?如果,他們只在書本裡看過蝴蝶,沒有在田裡抓過蝴蝶,他們會感動嗎?

這,難道就是生態浩劫的起點嗎?

沒有文化的農業,沒有農業的農村

在WTO的架構下,農業的問題不只是「國內農產品」與「進口農產品」的競爭關係,而是「企業農」與「小農」的競爭關係。就聯美國這樣的農產品輸出大國,其國內農業整併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一般的小農在沒有規模經濟的條件下也是逐漸凋零。

台灣所面臨的還有農業產值長期被低估的問題,傳統的農政官僚與庸俗的經濟學者關心的只是農業部門的GDP貢獻比,時常掉入前總統李登輝的結論:農業不值得發展,因為單位勞動人口的產值遠低於工業部門。根據聯合國的調查統計,全球每年約有4,150公頃農地喪失生產力。而台灣因為1984年起美國限制公糧不得外銷,開始力行水旱田休耕、轉作政策,台灣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已由1980年的64萬公頃一路降至2005年的23萬公頃。

2000年的農發條例修正,過去農地政策所堅持的「農地農有」轉而較為寬鬆的「農地農用」,讓許多農地被切割成兩分半的土地興建豪華農舍,間接炒作農地地價。此外,近年來,農政單位祭出了「農業休閒化」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工具,企圖挽救破產的農村,但是當農村徹底被經濟活動化與營利化,我們到農村看到滿是招攬生意的攤販、民宿,以及塞滿遊客的休閒農莊。過去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與地方信仰結合在一塊農村生活型態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營利而沒有文化的休閒化農業,農村也不在是以糧食供給為主要經濟活動時,人與土地的關係就只剩下金錢的連帶了。

所以,我們開始可以理解,那些把祖先開墾了兩百年的農地挖出十米大坑的農民,何以如此做?那緣由除了經濟壓力的因素之外,還有農業活動已經失去了文化上的價值,被庸俗化、金錢化;當農地在不斷地休耕的情況下,人與土地的關係就變得疏離,一個只有營利而沒有文化的農業,一個提供娛樂而不提供糧食的農村,農地非農化的情況就會層出不窮。

地盡其「力」的農業生產

去年耶魯大學與世界經濟論壇共同發佈了全世界146個國家的環境永續指標(Environment Sustainable Index),報告內容顯示台灣地區的農地,每單位面積所使用的農藥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使用的化肥排名全世界第二高,這二項的數值,都超過其他國家平均標準值十幾倍以上。台灣地區地小人稠,長久以來都是利用精耕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運用大量的肥料、農藥,用盡每一吋土地的地力,榨乾每一分土壤的養分;此外,高山蔬果造成的土石流、大量的養豬場污染河川,以及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所造成的地層下陷,這些農業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所以,台灣農業的慘狀,從農地的使用情況就可以一目了然,若不是荒廢休耕的無用,就是胡亂發展的亂用,或是過度開發的濫用。這再再都顯示出台灣農政單位的無能與政府各單位行政的失調!

人口密度的高低,與國家農業表現不佳並無絕對關連,同樣擁有高人口密度的日本即是最佳反證。日本為了推行農業產銷結構改革,因應WTO國際規範,乃於去年3月內閣會議制訂了一套劃時代的「新食料、農業、農村基本計畫」,其中重要的施政之一是「提升農地、水與環保之對策」,除了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之外,也利用非關稅的檢疫方式來抵抗糧食的進口。
反觀台灣有機農業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使產品價格難以調降,國內市場無法普及,導致優質米外銷造福非本國人民。立法委員田秋堇在質詢農委會時說:農業廢棄物處理缺乏合理的法令管制,使得我們的有機質肥料成本太高,平均1公斤要賣5元以上,1公頃1年要施用8千公斤,農民必須每公頃花費4萬元以上肥料錢。為什麼在台灣畜牧廢棄物製成的有機肥料成本這麼高?先進國家規定未腐熟之畜牧廢棄物,不得直接施用於田間。因此,畜牧場無法直接販售畜牧糞便圖利,必需花錢請堆肥場搬運畜牧廢棄物。堆肥場得到免費且有補貼的原料,才能生產低廉的有機肥,有利於有機農業之推廣。此外,我國的租地成本、因土地不夠集中所導致的隔離帶土地浪費、病蟲害防治之有機資材,大型碾米廠不收需要分類的有機稻穀、驗證基準公信不足且收費昂貴等,均使我國的有機農業總體生產成本偏高。

WTO容許各國實施「綠色補貼」,亦即各國對於有益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均可採取「生產支持」,而在不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下,對於本國農民可採取「所得支持」的補助方式來加以保障其生存。WTO是機遇也是挑戰,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好它的規則。彭明輝老師說:台灣近年農村之所以加速凋蔽,很大的壓力是來自於過度遷就WTO的要求,而欠缺因應之道。

台灣需要農業,就不能放棄農地

農村經濟在瀕臨破產的情況下,農地不當利用所產生的龐大利益就會每天誘惑我們純樸的農民,而一旦失去了農地,未來就再也沒有發展農業的機會。農地對於台灣來說不只是農業產值,還有國土保安與環境保護的功能;農業對於島國來說,更有糧食安全的戰略功能。台灣需要農業,就不能放棄農地!

台灣農業長久以來所累積而成的困境,政府雖提出諸多措施對策,然而基本的癥結若不優先處理,僅就末端枝節加以整修,農漁業的諸多困境仍將無法順利解決。我國農業最大的癥結在於,政府僅有口號(生產、生活、生態),而沒有真正改造農業現況的決心;僅有短線式的政策綁票,而沒有長期的計畫投資;各領域的主管各自為政,令出多門而多有抵觸。當農業生產難以維持生計、農村生活難以維持品質、農業環境難以維持純淨、以及食品供應難以維持安全。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