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就是正義問題。誰消費?誰污染?誰承受?誰又有能力逃避?...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環境正義!

公平貿易

星期二, 12月 26, 2006

農地非農化,三生何以有幸?~之二:十年以後 我們吃什麼?

三生之二:十年以後 我們吃什麼?(農業生產)

自從五年前祖父過世後,家裡的田地就休耕了,幾十年來只有一個叔叔留在鄉下種地。祖父還在的時候,儘管叔叔的年紀已過六十,還是不敢退休,至少讓祖父生前沒有看到田地荒蕪,也算是叔叔對祖父盡的孝道。祖父過世後,家族中最後還是沒有人可以接下鋤頭,各房分得遺產就休耕了。這片已經耕了兩百年的地,何時才能再見金黃色的稻海,沒有人知道...
―葉先生,桃園

我國農業長久兼負國民生計之重任,早期政府實行「肥料換穀」的以農養工政策,使農民所得受到擠壓。很多台灣農民都利用稻作休耕的期間外出打零工,許多人種田其實不是不適應都市,或是因為無法向祖先交代才繼續勉為其難,而種田、尤其是種稻根本無法獲取溫飽。現在一甲田一年的利益其實只有二萬元,不如去工廠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又教農民如何活下去。隨著工商業的興起,農業部門生產總值佔GDP的比重逐年降低,台灣加入WTO後進口農產品隨勢陸續湧進,農地利用問題因而浮現。

12月13日,WTO部長級會議正式在香港召開,從電視新聞上傳來的畫面,來自韓國上千民的農民,以三步一跪的方式遊行,抗議WTO對韓國農業的打擊,韓國人強悍的運動性格又再次展現,震撼全球。

雖然台灣去的人不多,但台灣媒體還挺捧場的。相對於韓國農民人數眾多且自發性的行動,台灣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對於進入WTO後台灣農業的前景,似乎反應比較平淡。我上網查了些資料,原來台灣還是有人研究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只是這位關心台灣農業的學者,並不是農政官員,也不是農經學者,而是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的彭明輝教授。

農地是用來種 不是用來休耕的

「要解救台灣的農業,就一定要換掉台灣那些農政官員,從上到下,統統都要換一顆腦袋...歐盟和日本在加入WTO之前,花了多年的時間準備,先在國內把政策調整好再去談判。」,彭明輝感嘆的說。

WTO的農業協議書中將「國內政府補貼」分為三大類,分別訂定不同的管制策略:第一類「琥珀色措施」,是對生產與貿易造成扭曲之措施,所以必須削減;第二類為「綠色措施」,對生產與貿易鮮少影響之措施,不須削減;第三類「藍色措施」,與限制生產計畫有關之補貼,其扭曲程度介於其他二者之間,暫不削減。以台灣為例,保價收購就是屬於影響市場價格的措施,所以加入WTO之後就必須削減。

許多以開發國家都在談判時虛報「琥珀色措施」的額度,此外,還將琥珀色的補助額度轉為藍色措施或者綠色措施,所以逐年削減額度並不會立即影響到農民生計;可是台灣,不但是加入條件最嚴苛的「已開發國家」組別(韓國列名開發中國家),每年必須刪減的額度最高,而且誠實申報台灣琥珀色的補貼額度,在2002年就利用休耕獎勵,減少農產品產出,減少了20%的保價收購所支出的額度。

日本在1998年時,為了配合WTO,實施專業農民制,並且課徵空地稅;一方面降低農民人數以確保專業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提高專業農民的人均耕種面積。反觀台灣的農委會像個「滅農委員會」,台灣加入WTO已經五個年頭,只是讓農民不斷地休耕以符合WTO的要求,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吳明敏預測:香港回合談判後,台灣未來的稻田休耕面積可能上升到70%。

台灣的水稻田在1994年時有46萬公頃,到2003年時有43萬公頃。但是,實際耕作面積卻從1994年時的36.6萬公頃逐年減少到2002年的30.7萬公頃,以及2003年的27.2萬公頃,減少25.68%。2004年休耕面積超過28萬公頃,首度超出耕作面積23萬公頃。農委會在1998年的立法院施政報告提到:為因應加入WTO,實施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使部分雜糧轉作或休耕,致雜糧作物多呈減產:大豆減產55.27%;飼料玉米減產46.96%;甘藷減產27.78%;高粱減產23.45%;紅豆產量亦減11.02%。

農委會是如何廢農的

彭明輝指出,歐洲的休耕補貼搭配著環境保育計劃,旨在完整重建過去農村的生態、歷史、人文景觀。但是台灣的休耕產生以下弊端:1.連續兩期休耕,形同荒廢;2.休耕田分散,管理、勘查成本偏高;3.休耕田成為病蟲害溫床;4.育苗、代耕、乾燥業者工作機會減少,增加農村隱藏性失業問題;5.提高地租,妨礙擴大經營意願。

此外,因為農村經濟的破產,農地非農化的狀況越來越多,許多非法農地使用的勾當就誘惑著純樸的農民,譬如:盜採砂石、傾倒垃圾。台灣農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長期被低估,農委會在行政部門中形同冷衙門的弱勢單位,經濟部看著四處荒蕪的農地也打起算盤,在砂石業者的遊說之下,以「土石採取屬短暫性土地使用,事後須恢復農業使用,故無變更編定為礦業用地之必要」為理由,說服農委會放水,在今年三月制定了「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採取土石審查作業要點」。開放砂石業在農地合法採砂,此舉無疑是讓已經破產的農村飲鴆止渴,將台灣農業推向永不翻身的無間地獄!

立法委員田秋堇今年九月在立法院質詢時說:根據目前在立法院審查的96年度農委會預算書,其中編列的647.9億單位總預算中,光是發放老農津貼的固定支出便佔了420.6億,扣除行政支出與部門設備投資,真正可支用在農業科技研發、農業發展、農業管理的經費,僅剩217億左右,而特種基金的主要支出又只是用在稻米收購、休耕補助、受災補助等救助項目。簡單說,農委會做為國家農業發展規劃的最高指導單位,如今只徒剩灑錢的功能,所謂「農業發展」充其量只是用來零星點綴的政策花絮而已。

農業除了價錢 還有價值

今年三月立法院台聯黨團提出了台灣第一部的「農業基本法」草案,目前該草案已進入委員會的二讀程序。這部以「三生:生活、生產、生態」為核心概念所制定的法案,能否解決傳統的「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彭明輝質疑的說:農業基本法草案中提到農地農用、照顧農業生產、農村建設、農村休閒產業;但是,這措施主要是農企業受益,農業徹底被經濟活動化與營利化,從而農村的淳樸人情與文化徹底被商業化。考慮農業問題時總是先要把農民放在三農的第一順位,並嚴格地質問:「是農民受益還是農企業受益?」我相信,農民受益足,才會有尊嚴;農民有尊嚴才會樂於經營農業,然後農地經營才會有心與有情;農民有尊嚴、有心且有情,農村才會有「人的文化」。

農委會在目前似乎還為台灣農民找到在WTO架構下的生存之路,倘若台灣的農業發展,在加入WTO之後只是持續提高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其所影響的不只是貿易逆差和農民生計的問題,還衍生出糧食安全、農地流失、水土保持等等問題。事實上,全世界的糧食只有百分之四可供國際貿易,如果發生某個意外,全球糧食減產百分之四,台灣要去哪裡買糧食?而且,全球糧食貿易被十大貿易商壟斷,如果台灣沒有生產糧食的能力,進口商會不會抬高糧價?大陸的耕地面積受重金屬污染達五分之一,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過程品管粗劣,我們吃得安心嗎?美國農產品可能有基因污染,而且長途的跨海運輸可能使用強效消毒劑,我們吃得安心嗎?

假如台灣持續過去數年來對WTO以及美國「予取予求」的政治態度,彭明輝憂心的說:「如果十年以後,台灣的稻農、菜農消失,農耕水利設施欠維修,灌溉用水轉為工業用水,台灣將沒有能力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糧食,十年後,我們吃什麼?」

0 意見: